无题
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说,她喜欢上不该喜欢的人。我问为什么喜欢?她说,他对自己很好,比对其他美女好,说明他不是好色的人。她努力保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,不影响他,又坚守了自己的原则,保持了这份美好。
我在想,如果你觉得你拥有了这份美好,那为什么还要把这个事当个问题呢?甚至想让自己不通过考试,为的就是能和他再见面。
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,于是坏坏的教她,那你就把他给办了吧,不要留什么遗憾。她说,她不是随便的人。
我问,那你憋屈吗?感觉她无语了。
我从小在一个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的环境中长大。是与非,对和错,界限分明。后来看过一篇老山前线回来的战士写过的一篇文章,里边大概描述了这么一个事情:一名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英雄,牺牲前接受了一名战地女记者的采访,女记者问他,你还有什么遗憾?英雄回答,如果可以,我真想把你给那什么了。女记者又尴尬又恼怒的如实向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,就因为这么一件事情,英雄最终没被认定为英雄。
若干年后,这名战士的墓碑前,每年都会多一束红色的玫瑰,娇艳欲滴,简直刺眼。
所以,后来,我觉得是非对错其实没有那么绝对,好人,并不像革命剧里边那样个个眉清目秀一脸正义,相貌凶恶理个分头的,也不见得都是坏人。好人也会有污点,坏人也许也会有闪光点。看人看事,得全面看待。那些忠于自己感觉并放手追逐的人,可能不是公众意义上的好人,你大可从社会道德层面批判他,但从人性本原上,请别轻意评判他。
我们大多人在佛教和儒家体系中长大,从小相信"人之初,性本善",坏人都是后天养成的,常说谁谁变坏了。而基督教中,人本原都是有罪的,生存就应赎罪,吃饭前都得先感恩。我其实一直都怀疑,那个好人是在赎罪吗,那个坏人是否其实只是本性的回归?
所以,我教孩子,你要善良,但我也允许你犯错,我希望你善良与智慧并存,理性与感性齐驱。我怕你在这个复杂得连老爹都认知不清的世界里,在古板的教化中,变成:好好学习,天天上当!
相关信息: